国能源局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中,三桶油等沪市央企身影频现,既有增储上产大场面,也有绿色转型新态势。
能源是沪市的优势行业,目前已聚集了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、中国海油三油气巨头,中国神华、兖矿能源、中煤能源等超30煤炭公司,以及长江电力、华能国际、国投电力等超50电力公司,行业总市值约7.19万亿元,年营收超10万亿元。
这些沪市能源行业公司发挥央企“压舱石”“顶梁柱”作用,多措并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,勇当保供“顶梁柱”。
“开足马力”增强保供能力
随着寒潮来袭,多地供电和供暖需求持续攀升。沪市公司积极发挥煤电油气保障机制作用,“火力全开”“开足马力”高强度生产,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我国能源安全。
煤炭发挥了迎峰度冬的兜底保障作用。截至2023年12月下旬,央企年累计产煤11.1亿吨,同比增长4.5%,实现了煤炭产能有序释放。比如,中煤能源,紧盯“保量”“稳价”两个关键,不断提高单产单进水平,积极释放露天矿和高产高效矿井产能,推动新建煤矿尽早投产,生产韧性弹性明显增强。近三年,中煤能源完成商品煤产量3.7亿吨,完成商品煤销售量8.5亿吨。
油气夯实了增储上产的基本盘面。2023年,中国石油的油气两大产业链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全面增长,其中原油方面,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9年实现硬稳产,在累产25亿吨原油基础上再攀新台阶;华北油田原油产量同比大幅增长,建成巴彦百万吨油田。天然气方面,中国石油立足长庆、西南、塔里木、青海等气区,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在千亿立方米基础上高位增长。其中,西南油气田建成400亿立方米大气区,青海油田天然气日产量超1650万立方米。
电力满足了社会用电的发展需求。华电国际作为火力发电为主的大型国有公司,已投入运行的发电产遍布全国12个省,截至2023年年中,公司已投入运行的控股发电企业约45,控股装机容量为57284.24兆瓦。同时,公司通过增签年度长协合同、优化进煤结构、加强季节性储备等措施有效保障供应,发挥蒙华铁路运力提升和荆州港煤炭储备基地的作用,增加跨区域重点大矿供应量,适时采购有价格优势的进口煤。
创新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
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,作为改革“弄潮儿”的沪市能源企业,高标准实施改革行动。从双碳战略到创新转型,沪市公司紧抓政策机遇,精耕细作能源主业。
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,也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主战场。对于煤炭企业来说,处理好安全性、经济性、清洁性的关系尤为重要,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行稳致远。
兖矿能源率先发布传统能源企业“双碳”目标下的发展战略和行动方案,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年工业产值综合能耗、原煤生产综合能耗达到行业领先水平,矿井回采率高出国标准6个百分点。此外,公司还加快前沿绿色创新技术研发应用,建成大型煤气化及煤基新材料国工程研究中心,积极开展洁净利用、高效燃烧、改性替代等技术研究,培育形成醇基、氨基两大“化黑为白”完整产业链,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。
2023年11月10日,国发展改革委、国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》,明确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、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。新政下,火电行业公司如何发挥优势抓住发展机遇?国投电力不断优化火电机组,一方面存量优化,稳步推动存量项目原址扩建、上大压小和等容量替代,进一步提升先进高效火电机组占比,还持续推动存量机组实施改造升级,提高机组发电效率;另一方面增量升级,推动火电项目从单一发电向供热、供气、客户用能等综合能源服务领域转型,继续推动火电业务高质量发展。
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提升方面,中国海油打造了一系列深水油气开发大国重器,特别是“深海一号”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,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向1500米超深水的重大历史性跨越。
分红回报促进公司价值回归
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,能源行业公司的二级市场曾长期“低调”。2022年11月以来,能源公司估值有所修复,截至2023年年底,市盈率为10.55倍。
估值趋势向好的背后除了良好的主业经营外,还有长效有力的投者回报机制。数据显示,沪市能源公司数量仅占全沪市的5.5%,但2022年分红金额达到3611亿元,占全沪市的21%。
兖矿能源上市25年累计派发现金股利658亿元。2022年度分红派息总额达到212亿元,占净利润的70%,2023年上调分红比例政策到净利润的60%。
中国石油长期以来保持积极稳健的派息政策,每年进行两次分红,均按照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5%或更高比例的金额派发股息。2023年上半年,公司中期派息384.3亿元,派息率45.1%,每股派息、派息总额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。据统计,中国石油自上市以来累计派息金额超1万亿元,约为累计融净额的10倍。
校对:刘榕枝
推荐阅读: